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
【来源:心得】 【发布时间:2017-12-29 13:20:47】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作者吴晓波从两千多年前的管仲变法开始,一直分析到现今的改革开放。通过对中国历届政府的经济变革分析,指出无论哪次变革,实际上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这四大利益集团互相争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一、经济变革的历史循环。

从历史来看,中国经济的衰颓与复苏呈现周期性的规律,中国经济陷入“一开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内乱,一内乱就闭关,一闭关就落后,一落后再开放”的循环往复。其间的分权与均富,形成了“闭环”。

1、永恒的主题一 ——集权与分权。

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中央大胆向地方放权,这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但也造成了“地方肥,中央瘦”的财政格局,中央财政竟成了“讨饭财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这一税制的执行,在财经的意义上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回归。自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政以及央企的获益能力越来越强,而地方财政则严重依赖于土地收入。而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地方财政进一步吃紧。因此,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扩大地方财政的良性收入成为中央与地方之间改革的首要任务。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这就意味着,由习近平领导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正在集权与分权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得经济利益趋于最大化。

2、永恒的主题二——均富

李克强曾表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实际上是一个“均富”的过程。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统发近三年的工作重点。

国务院20151月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作为机关工作人员,我们是“双轨制”中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从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来看,结束双轨制有助于促进各群体间的权利公平,增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总体而言,是一个全民普惠的过程,然而,受惠的比重却有不同,根据多家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当前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这意味着贫富差距的拉大,财富分配极不公平。在民间,存在着仇富、仇官心理。“双轨制”的终结只是很小的一步,在实行“公平”“均富”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关系着每个统发对象的切身利益,这项改革使得我们统发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统发工作最大的特点是短时间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而且必须做到分毫不差。为了每月准时发放工资,我们的同事有时甚至连续几天在单位工作至凌晨两三点。统发的工作最重要的内核是“服务”。我们秉持着服务者的心态,优化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态度。对于群众而言,我们不是权力机关的权力人员,我们只是服务群众的服务人员。这是我们对建设一个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能尽的绵薄之力。

二、打破历史循环的努力。

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

而科技成果的“井喷”可能是打破这一循环最后的希望。一百多年前,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马车”引发的“马粪”问题最终因为汽车的出现而迎刃而解。科技的发展使得问题的解决脱离了我们原有的思维轨道,我们谁也不知道未来科技的发展会走到哪里去。

纵观全书,可以感悟,任何朝代的经济发展都需要广大人民参与,激发全民热情。我们当下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这些创业与创新的财政扶持,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让人民拥有获得感,从而推进科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出现、VR、量子计算等新兴科技都将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带着对历史循环的警惕,或许我们能打破历史的“僵局”。

 

】 【打印此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