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之忌《四》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7-12-29 13:39:11】
         机关行为36“忌”之六:会前不到位

有人说我前面说的那些,今天机关里的年轻人其实都知道,不过是明知故作或故意不为。我相信青年干部很多是不用提醒的,但是无意识地犯错,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明知故犯或故意不为的,我们可以单列一个单元讨论,我要说的还是无意识犯“忌“,姑且说之,仅供参考。下面我说说“会前不到位”。

机关工作大量的是办文办会办事,即所谓的“三办”,再加上一个“做人”这“三办一做”做好了,机关工作也就做好了。我今天要说的“会前不到位”,也是是机关里常见的一种现象。

我经常参加一些司局或部门召开的会议,以协调会、座谈会为多。如果就在一个办公楼里,我通常会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但有时还看不见会议主办方的人,其他部门的参会同仁来了以后也不见到主人,我们就有一种受到冷落的感觉。有的只剩三五分钟了,才见到主办方匆忙到场,好像没什么准备似的,一些与会者应该知道的会议议程和参会人员情况也不专门提供,会议显得松松垮垮。这种情形下,参会人的情绪很受影响,所以会议的质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是主办方的领导“掐着点”到会,还可以勉强被接受的话,那么承办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不到位,实在有点讲不过去。如果参会人员都是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工作人员至少应该提前15分钟到场,因为有种种原因,外部门参会人员很可能提前1020分钟到会。如果有邀请外单位代表参会,只要使用了交通工具的,很可能就有提前半小时到场的,客到主不见,实在不礼貌,给参会者留下的,只是冷淡应付的印象,往重里说,就是不尊重参会者,反映出主办方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德。

有这么严重吗?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当然特殊原因除外。有一阵时间,机关里流行着“掐着点到会”的风气,参会时间以准为美。参会者倒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办会者也心安理得,那就让人想不明白了。可能是受国外的·一些风气的影响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多次出访,在拜访对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到达时间上,有时就比较纠结。一方面,因为所在地区交通状况比较复杂,我们担心迟到了不礼貌,所以都是提前出发,一定提前到达受访单位;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会被告知要准时到达,否则提前到达没人接待。所以我们经常提前1020分或甚30分钟到达,到达受访单位后,没有人接待,我们要么在车子里呆着,要么就开着车瞎转磨时间,等到了时间了,才有人接待。主人心安理得,我的心里却很郁闷,这叫什么事儿呢?主人难道没有考虑我们可能提前到达吗?我们早到1020分钟又有什么不对吗?难道主人们个个都那么精贵?安排一个工作人员接待我们有什么难的吗?

有人解释说,这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讲求效率,不浪费时间,而且也不论你是什么级别什么客人,都一视同仁,秉公办事。这种论调居然也会被我们的一些人所认可,而且效仿起来,还真像西方人那么回事。岂不知这是无意之中犯了待人接物的大忌了,至少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只讲准时准点,不讲待人之道,恐怕只是捡了一些皮毛,丢掉了一些根本。丢掉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就是丢掉了我们做人的一些东西,丢掉了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就是在待客方面的真诚、热情,宁可自己辛苦一点、稍微付出一些,尽地主之谊,尽主办方之情。况且早一些到会场,接待提前到达的客人,还可以加强沟通,尽可能发现和解决会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这是开好会、解决好问题的关键。

所谓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一些慢待客人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人根本就是骨子里不把你当客人看,要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客人,比我们到位的还早呢。如果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是迟到懒散成了习惯,他自己就看不起自己,继而看不起别人而慢待客人,还是一个不尊重人的问题。

但凡出现会前不到位的现象,都与会议主办方不重视有关,可能就是个形式主义的会,所以大家都应付应付得了。会前不到位、办会不认真,就是不良机关文化不良处室文化的表现。看看这种主办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表现,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因为做人做不好而开会开不好的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如果召开相关部门的会议,又都在同一个办公楼里,那么工作人员提前20分钟就要到场;如果有使用交通工具的参会者,那么工作人员就要提前半小时到场,往往我自己就会提前1020分到会场,接待积极参会的先来者,以示尊重和重视。近几年我们司与五六十个部委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不论是在主场还是客场,我们都是提前半小时以上到场,会前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多一分准备,就多一份成功。即使是司内的会,我本人也都提前到场,没有别的,心在会上而已。

参会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提前到达会场,就不能苛求办会方提前接待,但办会方提前安排工作人员到会则是责无旁贷的,包括相关的会议材料也应在会前准备停当,并在会前检查验证,防止出现差错。这些,就应该是我们的处长或科员们应当想到的了。

会前的文章大得很。

机关行为36“忌”之七:开“小会”

我再说一个跟开会有关的现象:开“小会”。

       一次我在一个近百人的大会上讲话,讲着讲着,突然看见有两个青年在交头接耳讨论着什么,我的思路一下中断了,停了两三秒,那两人还没觉察,继续开着"小会",我不得不当场制止了他们。事情不算大,但毕竟对讲话和会议会有一些影响。开"小会"的年轻人可能还不知道他们的小动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会",谁没有开过"小会"?我就没有。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开"小会"。别的错误很多,36忌大部分我都犯过,但没有开过“小会”,因为我一直认为开“小会”是冒犯人的故意行为,是对会议的不尊重,可能开“小会”的同志并不这么认为,但实质上就是这种效果。这些年我经常坐主席台,又知道原来台下的任何动静都能尽收眼底。哪里有个“风吹草动“,即使是上百人的大会,也能感觉得到。这时侯如果我正在台上讲话,多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如果是小型会议,那就更不用说了,在小会上开“小会”,简直就是对讲话人的轻视和挑衅。如果一两句也就算了,三五句或更多,少则影响三五人,多则影响大半场,就会直接影响会议效果。

什么人喜欢开“小会”呢?我注意到有些人喜欢开“小会”,甚至全然不觉察旁人对他们的反感。如果注意观察他们平常的为人,可以证实爱开“小会”的人,一般都是很自我的人,不太在乎他人的感受,不知道如果换做他在讲话的时候,会不会在乎别人开“小会”。开“小会”的毛病不算大,但不好改,因为这是潜意识里的事,自己感觉不到,如果要说和价值观有关,好像说得重了,但如果要改,还真要从心里改起,从价值观改起。

还有一次,一个六七十人的会议,我正讲着话,听到有吹口哨的声音,是谁这么无礼?我离开座位,循着声音而去,原来是一个手机的来电铃声,那时候时兴彩铃,这位老兄选了这么一个旋律,没有调到静音上,人还不在座位上,真让人哭笑不得,也算是一个无意的恶作剧吧。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相邻的人不制止,或不主动处理出现的一些不协调现象,好像自身置之度外,其实是放弃了应有的责任,是有损自己的形象的。

还有的时候,我们在会场上能听到有人在大声地打电话,循声看去,那人却是把头伏埋到桌子底下,以为大家看不见他,也就听不见他的声音了,一幅活生生的“掩耳盗铃”的场景。你以为大家看不见你就听不见你的声音了吗?你以为你躲到桌子底下就不会干扰会议了吗?

有人说我很随和,主持会议或讲话的时侯即使有人打手机也能宽容,其实不然。我是见不得任何干扰会议的现象出现的。如果有人思想走神,只要你没有动静,不影响他人,我无可指责。只要发出动静,影响了周围的人,或影响了会议秩序,我都是能制止就制止,即使隔着一定距离,只要没有人劝阻,我就会尽量劝阻。只要是我们承办的重要会议,我都乐于担当维护会场秩序的责任,或安排可靠的人维护秩序,要求是“地上掉根针都能听见”,人员走动和服务员倒水都会精心设计严格掌控。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怎么开好会的问题。需要召开的会议都是重要的,而且办会的人也都是用心的。但如何把会开好,不仅是办会人的事,也是参会人的事。重视会议,尊重讲话人,是参会人应有的品格和态度,有必要有责任共同努力把会开好。

       有一种情况是例外。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大会,会议开得冗长沉闷,领导在台上念着稿子,底下的人嗡翁一片,“小会”四处开花,时间又过了饭点,人心已经散了,其实是对办会质量表示不满,故意而为之。这种情况,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之列了。

机关行为36“忌”之八:不上问

     我当科员的时候,很怕见领导,更不会主动去请教领导。是不敢,还是不愿?是不屑,还是没说的?可能都有,反正是敬而远之。一次领导让我代表青年到大会上发言,我用心写了一个发言稿,觉得挺美,也没有征求同事和领导的意见,甚至还不想让领导指正,很担心领导会把我认为精彩的内容给否定了。会后,领导问我:“你的发言稿为什么不给我看呢?”我支吾无语,因为实在没有道理,领导在基本肯定我的发言的同时,还指出了我发言的一些问题,还是一些比较重要的遗漏。领导告诉我,如果想让自己的发言出彩,务必在发言之前听听领导们的意见。自我感觉是一回事,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回事。由此,我记住了一个教训。

 上,上级领导也。孔子说“不耻下问”,我们也经常说向群众学习,但就是没有说向上级学习,只提“下问”不说“上问”,这是一个重要的遗漏,可能也是一个故意吧,这里的玄机怎么能轻易让年轻人知道呢。当然,在我们的机关文化中,也是有一些潜在的规则的,我们的机关文化讲究层级管理尊卑有序。做为下级,做为青年,不是你随便可以向上级领导发问的。可是在机关里,对青年人来说,大多数人都是你的上级或领导,如果你不能经常地“上问”,那就不知要失去多少学习和上进的机会。不上问是机关青年进步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到一些青年躲避领导,或见了领导没话可说,我就经常鼓励青年向我提问。一次,青年小刘对我说:“您让我见到您就要给您提一个问题,现在我问您一个问题:您对其他人也是这么要求吗?”我说:“我看你不太主动请教人,所以才鼓励你提问,你刚才问我的问题,是在我的要求下问我的,其他人是主动问我的,一个被动,一个主动,这能一样吗?”他说“我明白了,谢谢您!”就走了。

他明白了吗?我看他没有明白,因为以后再见到我,他还没有问我,也没有请教我的意思。当然我也不会再主动跟他说什么了。可另外有的青年,经常都会向我发问或者说请教我,几年下来,他们之间的差别就显而易见了。

不上问是机关青年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至于原因各有不同。有的青年是不敢接近领导,恐怕有所失误受到批评;有的青年不是不敢请教领导,而是不屑请教领导,自恃才高,耻于上问;还有的青年不求上进,也不善思考,基本提不出什么问题;也有的是看到领导板着个面孔,自然也就敬而远之了。

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学习能力,所谓学到老、活到老。那么我们向谁学,怎么学,可能没有好好想过。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这些都没有错。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同事、我们的领导,而他们就是一本本活着的书,就是活的实践,他们身上积累着大量从书本和实践中来的东西,都是很宝贵的东西,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近在眼前的资源怎么就视而不见呢?所以在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之外,还要倡导向同事学、向领导学。学习是时时处处的事,如果指望集中专门学,那可就要误大事了。我想这恐怕就是学习型青年和非学习型青年的区别吧。

一次,司里要进行年终总结,每位干部都要述职,一位青年干部问我怎么能讲好,很简单,我建议他把自己的发言稿征求他的同事和领导就行了,结果效果就是不错,反响很好。且不说各位领导和同事会提出中肯的意见,能切实完善内容,光是主动征求意见这一条,就在内心深处得到大家的认同了,这比内容更重要。征求意见请教人不是“规定动作”,但要把事情办好、把人做好,主动请教特别是请教领导尤其重要。至于请教的内容方式就非常多了,虚心诚恳、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基本的要求。

我们在工作时间,都有和上级领导相处的机会,能否善于虚心地请教他们,决定了一个青年发展和进步的快慢。但凡领导,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优点和长处,通常不是年轻人看到的表面上的那一些。作为晚辈和下属,如果能接近领导,讨教一些真学问,学到一些真本事,真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和讨好奉承根本不是一回事。有和优秀上级接近的机会而不请教不学习,岂不太可惜了吗?

】 【打印此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