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之忌《五》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7-12-29 13:40:23】
           机关行为36忌之九:文稿露怯

一位青年干部参加了体验式调研,在乡村住了十几天,回机关后写了一份体验式调研报告。他到我办公室对我说:“这是我的体验式调研报告,请您指正。”我看了一下,问他:“你这是给我的吗?”他说:“是呀,我就是专门送给您的。”我说:“你没写台头,就不好说是专门送给我的。”噢?难道还有这个讲究呀?没有台头的材料叫做“无头文”,一般是不作批注的。我又问他:“你这是请我指正吗?”“是呀,这不我自己送来了吗?”我说:“你让我指正,可没给我留一点地方啊。”原来他的文章标题打在纸张的顶头,文稿铺满了整张纸,没有留“天”,也没有留“地”,即使我想批注,也没有地方写,这不免让我怀疑他的诚意,是不是原本他就没想让我写什么,不过是向我展示一下罢了。可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又问他:“你这是给我看的吗?”他不理解地看着我,好像是在说“这还用问吗?”我问他:“你这是几号字?”他说:“5号字。”我说:“我眼睛不好,你这字号太小,我看着很费劲,怎么也要3号字吧?”他无语,一脸无辜,我告诉他,“在机关里,文稿都是有讲究的,你这个虽然不是公文,但问题是一样的。没有台头不够礼貌;请人指正,不留出空间,说明缺乏诚意,只是让人看看而已;既然请人指正,就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字号行距都要有所考虑。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应该还有思想上的问题,更是一个规矩。”

没想到原先是想向我展示的文章,让我批得一无是处。我连内容都不看就打了回去,让他重新处理,尽管他是无意识而为,也希望他能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个问题,不再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文稿露怯,露什么“怯”呢?首先是不符合机关文稿的规范要求。现在机关对公文的要求越来越细,不同的文稿都有不同的规范,就是为了办文的效率,保证机关公文的正常运转。即使这样,不讲规矩的公文还是屡见不鲜。一次,一个司局上报了一个重要活动的请示,在正式签报件的左上角还贴了一个黄纸片,司领导随手写了两行字:领导:这次活动很重要,请您一定参加。当时我看到领导很不满意,让打回去,意思是说,这么重要的请示签报怎么能贴个小纸片呢,太不严肃了。黄纸片是办公室流行的用品,一些青年说是“便签”,那次在课堂上,国务院港澳办的青年站了起来,他说“黄纸片不是便签,我这儿有便签。”他向大家展示了他带来的便签,只有小笔记本大小的便签,一定是有印刷着单位名称的台头,纸张,并一定标明着“便签”,而不是“随手贴”。我们还经常能看到随手贴上还画上表情符号,这些都不符合机关公文的要求。

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个形式的问题,但形式不讲究,往往就会以文害义,影响和损害机关工作的规范规则。如果不考虑文种的要求和对象,就会影响公文预期的目标,如果不考虑对象的需求,可以看出作者和行文单位缺乏诚意,也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当然像文稿中出现的一些语法错误和错别字,更直接贬低了作者和行文单位的素质,很损害作者和机关部门的形象,这样的错误属于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实在是不应该。

文稿露怯,最突出的还是表现在思想和内容方面,机关公文大约20类,各种文体都有不同的要求,既有形式方面的要求,更有思想内容的要求。我们常常注意了形式的要求,不注意思想内容上容易存在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套话空话“八股”成风。就拿调查报告来说,本来是各有不同颇具特色的,但我们看到的许多调研报告都是一个面孔,比如题目大多是“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内容都按“基本情况、基本做法、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的套路来写,一些重要生动的思想内容容易被埋没其中,字数不少却没有什么看头。即使汇编成册,又有多少人看呢。那年,我们和上级机关联合督查人口计生工作,上级机关的领导同志指导我们撰写督查报告,就改变了我们对调查报告写作的认识。首先在标题上,就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比如我们的报告题目就是“3000万光棍的警示”、“我国每30秒出生一个缺陷儿”等等,直接点出了问题的要害;在内容上,不再按背景、基本情况、做法、成效、经验、问题、建议的套路来写,而是把最重要的内容凸显出来,特别着力写好第一段,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起关注,所谓“凤头豹尾”,就像新闻写作中的导语一样,但又不是五要素平铺罗列,而是把需要突出的要素提出来加以强调,即所谓“强调性要素”,或提问,或引语,或观点,或故事,让读者能尽快得其要义,实现文稿的效益最大化。至于文稿的字数,应该能简则简,原则就是可要可不要的不要。至于没有质量的文章还要汇编成册,且不说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即使费了半天劲,又有几个人看呢。

中央国家机关举办的一次公文大赛,近九十个部委和单位参加,18个文种只有60个一等奖,我们司里的一位年轻同志就拿了一个一等奖,是关于我们工作的一个规划,规划能有什么特别的呢?大家都写过规划,但怎么不写成“八股文”,做到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表达精当,那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公文写作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基本功不过硬,其他的就不用说了。我们可以看到,每位优秀的干部都有他或她的优秀的文章做支撑,所谓文如其人,的确如此,这是机关干部不能不看重的。

机关行为36“忌”之九:触犯逆鳞

触犯逆鳞

有一天,办公室的小王小李吵了起来,怎么回事呢?原来小李接到领导电话急用一份材料,材料在小王那儿,小王小李的桌子是挨着的,小李就拉开小王的抽屉,找到材料给领导送去了。小王回来以后不干了。小王说:“谁让你动我的抽屉了?!”小李说:“领导着急要,我知道在你抽屉里,找到交上去有什么错?”小王说:“我告诉你,我的抽屉不许任何人动,要动必须跟我打招呼!”相处一年多,小李还不知道小王有这个“逆鳞”。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闹得两个人一段时间很不愉快。

“逆鳞”是龙的喉部下方有一块一尺见方逆向的鳞,这地方你别碰它,你要碰了它就要跟你玩命。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用到机关里,处理人际关系倒是很贴切的。如果你注意一下,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逆鳞”,那就是轻易不让别人碰的东西。逆鳞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以物质为主,一类以精神为主。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一定都有轻重缓急。比如偏重物质的,他的财物你动他一分都跟你没完。虽然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会克制和掩饰,但一碰上逆鳞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有的人是看重精神方面的,比如说名誉,你要损他一点他都坚决不让,如家庭名誉、人格尊严等等,重精神的往往不重物质。

“逆鳞”实质上是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差别很大,除了法规纪律以外的,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都需要我们内部协调和彼此尊重,我们不能不重视。

小李再急也应该给小王打电话说一声,得到许可就不会有问题。可是小李不知道这一点,他以为自己的抽屉不在乎别人动,别人的抽屉也一样,这就是小李的问题了。无论如何给小王打个电话那是应该的,特别是在不了解人家“逆鳞”的情况下。所以,我们经常不明底细,经常触犯他人的“逆鳞”,甚或哪壶不开提哪壶,常常弄得关系紧张还不甚了了,造成不良后果。

如果和工作无关,触犯就触犯了,这和机关工作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政府机关不是关起门来只跟自己打交道的机构,政府机关要跟所有的机构部门和不同的人群打交道,而且要争取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协调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办事。不同的组织和不一样的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如果我们的工作人员不知道这一点,不清楚各自的“逆鳞”,怎么可能做好工作呢?只要是不危害公共利益的“逆鳞”,我们都予尊重,也都能包容。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尽可能多的人,才能尽到协调各方的职责。

其实有许多禁忌,包括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的东西,以及我们的老规矩、老说法等等,都是我们要注意的。你认为无所谓,人家就有所谓!如何了解和对待“逆鳞”,不是个人的好恶,从机关的职责要求来看待和处理,就好理解了。

不触犯“逆鳞”不是我们害怕什么,它的实质是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充分尊重他人的核心利益。即使双方利益冲突,也要充分考虑权衡触犯“逆鳞”得失利弊,不能轻易对待轻率行为。小到一个组织,大到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逆鳞”,不知道这一点,就会犯傻犯错误。有些人和团体甚至不断以触犯“逆鳞”突破底线挑衅闹事,实际是很不理智、很愚蠢的。

人和人行为的不同,最根本的还是价值观的不同。就像工作中都在做同样的事,尽管目标一样,但不同的人由于理念不同会导致最后的方向和结果不同。但并不妨碍不同的人合作共事,相互尊重和包容,即我们所说的“和而不同。”

我发现有些人就有探识“逆鳞”的本事,你看他只用几句话就把你的底线摸到了,和你交往其乐融融,通常可以实现合作共赢。我们何不学习一些好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自己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自觉和能力呢?

机关行为36“忌”之十:皱眉苦脸

     我问小刘:“你有什么发愁的事吗?”她说:“没有呀。”我说:“那我怎么常见你皱个眉头呢?”小刘疑惑:“是吗?我不觉得呀!”我说:“我以为你有多少发愁的事呢!”小刘说:“我自己从来没注意过,也没人跟我说过呀,我会注意的,谢谢您!”

我在这儿用的是皱眉,而不是愁眉,是想说本无发愁事,无端皱眉头。我年轻的时候,就经常皱眉头,但是自己不知道,偶尔家人提醒一下,自己也觉得这不算什么毛病,久而久之,真有了眉头纹,甚或一脸苦相人不待见。大概过了50岁以后,有一次,一位干部对我说:“哎呀,您今天真灿烂呀!”我说:“怎么了?我平常不灿烂吗?”说开了,大家都说我经常板着一个脸,大伙都不敢其实是都不愿和我多说话。这一次对我的触动很深,原来我在大家的眼里是这么一个形象!其实,我很想用自己的善意换来大家的真诚,没想到由于自己的皱眉苦脸扭曲了在别人心中的形象。 

辛弃疾有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年轻时不知道自己实际是个什么表情,也不知道应该是个什么形象,现在知道了,越感到这个不叫事的事还真不是小事。现在我看到机关里一些干部皱眉苦脸,就想起我自己当年的情景,就想提醒他们注意一下。

这和机关工作有什么关系吗?如果让不同行业的人组成队伍举行入场式,有人调侃公务员队伍是“严肃拘谨、皱眉苦脸”,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有这个问题。由于机关文化环境的原因,不少干部比较严肃和拘谨。但作为一种社会形象,就不是什么好的现象了。作为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个人的形象关系着整体的形象,平常的表情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都会有所影响。应该始终是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是颜正面和、心平气和的,即所谓有亲和力,才能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这不是你个人高兴不高兴的问题,你的机构和职责有要求,要求你和各种人都能交流,而你代表的是机关的形象,即使你今天真不高兴,也要换一种心情,和颜悦色地去面对一切,不能皱眉苦脸。这关乎个人和机关的形象,也会影响机关的文化和工作的氛围。

这些年,我比较注意了这一点,尽可能提醒自己不要皱眉苦脸,更不能“懒得搭理你”。这些都不好,会给自己的工作和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展开眉头、放开胸怀,可以发现别人的许多优点,并能慢慢感受到周围给你的正面反馈。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感觉会越来越好,也就不会皱眉苦脸,能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够帮助你更好地做好你的工作。

还有一种“皱眉苦脸”,是有些当了领导的人,喜欢板着个脸,对下属非常严肃、不苟言笑,而且很不自然。他可能以为领导就得是这种样子,其实在大家眼里十分可笑;还有的干部颐指气使,总要有人伺候着才满意;有的说话打着官腔、哼哈摆谱,实在让人忍俊不禁。这种行为反映出来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忘了公职人员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不知道自己的形象其实并不美,也直接损害了政府机关的形象。所以领导同志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表情,注意对下级的心情,因为它会影响整个机关和团队的文化和氛围,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最后,我把邓丽君的一首歌送给大家:“别把眉儿皱,嘿!我的朋友,展露你的笑容,请你别再把那眉儿皱,跟我一起走,奔向海阔天空。甜甜蜜蜜在你心里头,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忧愁,快快乐乐在你心里头。”

】 【打印此页
?